個人成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你要成為自己生命裡的太陽-《跨越每一個不敢》

圖片來源:博客來

每個人的人生旅程都不一樣,但絕不會是一條平平順順的路直通終點,很多時候,我們看見身旁的人活出很不一樣的精彩,心中總是羨慕,也會好奇這個人是怎麼走上這條路的?

我一直認為,讀別人的自述故事,是在領略自己從未領略過的風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遠眺那些渺小的我們,但《跨越每一個不敢》讓我知道,原來了解故事主角內心深處的恐懼與焦慮,也能讓自己有不一樣的收穫。

這是一個女性從默默無聞到光芒萬丈,後又決然轉身投入公益的故事,看似和其他勵志故事沒什麼不同,可拋掉標籤的她,揭開自己的內心瘡疤,那裡一樣有血有肉。

她想讓你知道,我們都是會哭泣、會歡笑的人類,有時候,只是需要多一點點勇氣,就能跨過去。

(這篇文章為高寶書版邀請合作)

李一諾是誰?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人物專訪

這個名字對台灣人來說有點陌生,但就如博客來作者介紹所寫,她有很漂亮的學經歷:保送清華大學而後成為UCLA分子生物學博士,進入麥肯錫工作,最後如願成為合夥人之一。中途,她轉職到蓋茲基金會,5年後又創辦了一土創新教育事業,同時,她還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一個人的過往好似在三言兩語間就能說完了,但我們都懂,真實狀況可沒這麼雲淡風輕,那是一堆「我能不能」、「我可不可以」、「我敢不敢」的問號,直到投身去做,成功了,才成為一個人的驚嘆號,也才有這麼多的故事可說。

一個人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高考名列前茅,其意志力與執行力原就是非凡的,通常在職場上都能有不俗的表現,但對我來說,最佩服的,尚屬她要在中國社會辦創新教育、辦公益自媒體的事,甚至她在書裡大聲疾呼,想讓看書的人多多關心社會政策。

她說:「對大事的思考和過好自己的生活並不衝突。所謂的大事,其實都和我們有關。

看到這裡,我終於明白,一個不在意標籤的人為何要被標籤裹挾著出場,肇因影響力,有了這些大家才會注意她說什麼,她是期盼影響力能用來改變社會的人。

女性的枷鎖:3種心結 X 3種困境

在麥肯錫成為專案經理後,她注意到,公司的基層與中層有許多優秀的女性管理者,但高層幾乎沒有。剛開始,她也沒想過要成為合夥人之一,但和前同事提到令人失望的男領導者時,對方說:「如果妳相信自己堅持的事是正確的,那讓其變成現實的唯一方法,就是妳自己成為領導者。」

李一諾聽到對方這樣說,才轉變了想法,決定要成為合夥人,但她也發現職場女性對於爭取高階管理職,會有以下3種心結與3種困境:

3種心結與打開的方法

心結打開心結的方法
等待皇冠:努力工作就會被上面看見。放棄「皇冠思維」:高層主管都很忙,做好事情要主動說,有一說一,不卑不亢。
羞恥感:不該為了個人名利晉升。放棄羞恥感:晉升是為了有更大的影響力,個人只是為了成事的一個工具。如果事情是對的,其他並不重要。
不務正業:花時間「跑關係」是不務正業。爭取支持也是做事:在具體業務之外,爭取更多領導者和同事的理解與支持,也是做事的一部分。

3種困境

當李一諾邁過合夥人那道坎後,回過頭看,就發現其實「真正的成長都來自看到和面對自己內在的困境」,我們何必感到羞恥?何必等待皇冠?其實也沒什麼天經地義的事,很多時候,「天經地義」的限制都來自我們的內心而已。

她經營公眾號「奴隸社會」到現在,接觸很多職場女性,發現許多人的經歷和她一樣,多少會受到下列3種困境的束縛:

💔不停尋找外在認可

雖然我們必須說出自己的好表現讓別人知道,爭取表現機會,可是,我們卻不該過度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不該把評價自己的權力拱手讓人。

我們是好女孩,自己知道就行了,何必讓別人摸摸頭呢?

李一諾說,只要我們接納自己,就不需要透過別人的接納來證明自己還不錯,可一旦我們「向外尋求認可」,這條路就沒有盡頭,畢竟,妳不可能在所有人眼裡都是好的

因此,從現在開始,不是「請問,我這樣想,你覺得行不行?」,而是「我想去的地方是那裡,我想做的事是這樣的,你可不可以支持我?

💔自我苛責,不夠愛自己

女性在職場的另一個「症狀」,就是愛道歉。看到這裡,心有戚戚焉,我也曾是愛道歉的一員,直到現在這個毛病還改不太掉,就像書中說的,很多女性朋友在開口時或EMail開頭,會說「我可能說得不對」或「I might be wrong」,妳可以留意是否女性更容易有這個情況。

李一諾每次遇到這樣的事,就會提醒對方不需要道歉,有什麼想法就直說,而她認為,在這個道歉後,其實是深深的自我評價。這裡引用Susan的故事,說明童年時教會孩子愛自己、自我接納有多重要,可我想,既然我們的童年回不來了,那就如她說的,全然接納真實的自我吧!

不需要盼著誰來告訴自己「今天妳很棒」,而是自己就可以判定「今天我很棒」。

💔社會對女性的諸多限制

這裡提到一本書,書名是《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為了調查職場女性的困境,本書作者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特別做田野調查,也就是親自到案主家中用雙眼去觀察。「第二輪班」指的是家裡的工作,而本書結論是,女性在辦公室上班,回家後,依然在上班

當然,這本書已經出版一段時日了,或許台灣現在進步很多了吧?關於這點,可以參考人口學學者鄭雁馨今年1月在中央研究院網站專訪的一篇文章(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我的部落格流量雖不多,可第一名熱門關鍵字是「職業婦女 時間管理」。

因此,李一諾認為,社會需要更多共識和相應的政策支持,也要有更多「成功」女性更廣泛地發出聲音,推動正向循環。而且,相比男性,女性有天然的領導優勢,比如同理心、親和力、協調力等,成為領導者後也比較願意放下身段溝通,更多女性成為領導者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延伸閱讀:《女性創業養成記》也提到,讓更多女性突破困境的方法,就是女性自己成為企業主。

問問自己為什麼

我覺得李一諾能夠戰勝每一次的恐懼,是因為她很善於和自己對話,只要遇到影響職涯的選擇,她就會問自己為什麼。

剛出社會時

在麥肯錫的第二年,她想回國接專案,但是當時的她並沒有優勢,如果要等這樣的機會,很可能會因此影響升遷的速度。而麥肯錫,是那種天天在快車道上的職場環境,於是,她開始與自己對話。

她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答:我想要的是在中國的經驗。

她又問:如果這種經驗會讓我放慢升職速度,我能接受嗎?她又答:我想要經歷、經驗,可以接受在這場比賽裡「落後」。

於是,在有了決心的一年半後,她接到一個機會,是大家都不願意接的四週盡職調查專案,每天要工作16小時以上,而且做完對職涯沒有幫助。可她看重的是,能因此回到中國工作,認識中國辦公室的人,並且依舊在醫藥領域。

等過了幾年回頭看,她發現,雖然當時晚了半年升職,可那次決定反倒成為她當上合夥人的加分項,因為評選合夥人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敢於面對風險的創業精神。

轉換跑道時

當蓋茲基金會第一次打電話給李一諾時,她是對轉換跑道沒有興趣的,但當對方邀請她與比爾‧蓋茲面談過一次後,她改變了想法,開始思考要不要離開麥肯錫,加入蓋茲基金會,可通常是退休才會轉到慈善事業,有一位她尊敬的領導人甚至說:「妳還不到40歲,之後呢?這個職位的發展空間在哪裡?」

對於這個問題,她沒有答案,所以轉而思考自己為何放不下,尤其是麥肯錫傲視全球的醫療保險。

她問:放不下這份醫療保險,是為什麼?答:是因為害怕。

問:妳害怕什麼?答:怕孩子生病,特別是罕見疾病。

問:如果我追求的是健康,保險可以保我和孩子的健康嗎?什麼時候才會用到這「極高端」的保險呢?

答:當然是得了罕見疾病才會用到,我倒是希望永遠用不到這樣的保險。

問:如果用不到,它就沒有實際的意義了啊,不是嗎?

問到這裡,她突然明白自己真正的擔憂是什麼,這樣的「擁有」,不過是恐懼使然,一旦選擇面對,就會發現那裡其實什麼都沒有。後來,她離開「最好的保險」那幾年,有了一段很有價值的人生體驗,孩子們也都很健康。

而這,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5年後,她又一次下了決定,這次更艱難。

離開頂尖的職位

這一次決定離職,她並沒有決定「下家」去哪裡,因此比之前更難下決定,不僅沒有收入,連保險都沒了,於是又開始了與自己的對話:

她問:我最深層的害怕是什麼?答:就是沒有生計來源。

又問:妳現在活不下去了嗎?答:沒有,我的積蓄可以支應一段時間。

還問:那妳的害怕有意義嗎?答:目前沒有。

又問:還害怕什麼呢?答:下一步的不確定性。

還問:不確定就是壞事嗎?答:應該不是,也可能是機會,更重要的是我想做什麼。

最後,她問:妳想做什麼,妳清楚嗎?答:大方向是清楚的,雖然還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但我真正清楚時,應該出現的就會出現了。

李一諾提到,和自己的對話能讓很多本質上的問題逐漸清晰,而每一次選擇和轉折,其實都是生活給我們進行一次深度對話的機會,也會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透過一次次對話,才有機會接近自己人生的真相和無限可能。

>>除了和自己對話,問自己「為什麼」之外,你還可以用其他方是問自己問題,參考這篇文章:活用提問的思考法《5W1H超強思考術》X《麥肯錫精準提問術》

我們都要,活出自己的樣子

暢玩一人公司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提到我們要向內求,認識真正的自己,唯有向內扎根,我們才有可能向上生長,開出一樹燦爛的花。這是因為,當我們找到自己的力量來源,就能有連綿不絕的原動力,做任何事都有底氣,也才能不畏艱難,跨過恐懼

看看自己有什麼,而非沒有什麼

李一諾說,「我們的煩心事,說到底,是因為想得太多」。《被討厭的勇氣》說:「我們的煩惱,有九成是來自人際關係。」另一本書的書名則更有意思,叫「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不會發生」。

因此,那九成的煩惱,說不定都是自己嚇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的長處和更優秀的人比,如李一諾所說,她在麥肯錫時,最大的進步來自和在不同領域的同事合作,有些人特別會彙整資料,有些人特別會分析,因此她向他們學習,也精進了自己的能力。

只要妳自己想改變,才會真的改變,況且,人生不是線性的,不會靠幾個決定就此定格,妳所能做的,就是在每個小選擇裡改變思維,鍛鍊能力,獲得相應的成長。

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另外,不管妳想做什麼,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因為不會有真正準備好的時候。

書裡的練習是,想想「如果我只剩沒多少時間可活,想做什麼」,可以用六個月、一年和五年來各問一次,最後,妳要問自己,「為什麼妳現在沒有去做」理解阻礙自己的地方在哪裡,或許妳只是被自己的恐懼嚇倒而已。

我們的人生,其實就是每一個小選擇串起來的。只要是我們自己做出選擇並全身心投入,就會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選擇的結果並不取決於「路」,而在於我們的投入和態度

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的力量

真正的力量,是自己的真實生命被喚醒的力量

但其實,聽見自己的內心的聲音,接觸自己真實的生命,並不能馬上帶來成功。相反,生活的常態是「失敗」,但走著走著,就會走出最黑暗的那一段路,再回頭去看,妳就會想擁抱一下黑暗中的自己,感謝她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放棄。

在我們做成的每件事背後,是十件、百件沒做成的事,但只要方向是對的,面對恐懼,堅持前行,人生中的這些灰暗時刻,終究會變成希望的光亮。

從這本書,我學到的三件事

在拿到這本書前,原本是有點怕看到一堆指導雞湯文的,畢竟這樣的書在青少年時期已經看很多了,但還好,作者還是很有誠意,「我這些年寫了不少文章,很容易拿寫過的素材來用,但我總覺得有甚麼地方不對,所以,我把第一稿扔進垃圾筒,打開一個空白文件檔,從零開始。」

因此,她回憶每一個場景,盡量對自己誠實,回到當時真實的感受,並且慢慢尋找,能把這一幕幕串起來的那根「線」是什麼。

最後,她發現了這條線叫做「不敢」。

真實的故事,往往更動人

在書裡,她會引用身邊的例子或自媒體上的真實故事,來表達她要說的話,就比如在「放下那些應該」裡,她舉了自己的大兒子為例,學吹笙好一陣子了,也確定兒子是喜歡這件事的,可偏偏在鄰近演奏會前夕,說自己不要表演了。

她有點失望,勸說了幾回卻不聽,只能放棄。她在睡前問自己「為什麼會不高興」,最終自問找出答案,原來她認為付出金錢要有回報,還認為小孩「應該」從小鍛鍊表演能力,又害怕小孩錯過這次成長的機會,以後不會成功。最後她問自己:「成長慢,就真的不會成功嗎?」

最後她把選擇權交給兒子,結果兒子其實是想要當這次演奏會的幕後指揮,這出乎了她的意料,而這也是很寶貴的成長經驗。

除了這個故事,她每說一件事,都會先引用一個小故事來開頭,而我認為,她非常會引用這些故事來為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添磚加瓦,這是我亟待學習的部分。

妳可以不必成為別人的光,但要成為自己的光

李一諾的標籤太厲害,很容易把想學習仿效的人嚇跑,畢竟,如果不是高材資優生,一定會覺得離這個人太遙遠了,似乎只能仰望,因此,她在書中強調,自己也會恐懼,也失敗過、焦慮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過程。

經營自媒體七八年時間,她確實收到不少疑問,比如鄰近畢業的大學生問很迷惘該怎麼辦、剛出社會找不到工作要不要回去念書、快30歲但過著窮忙的生活,或是職場媽媽問孩子的教育怎麼處理等等,她就說,「這些問題不僅你有、大家有,我也有;以前有,今天有,以後也會有。」

接著,她很坦誠的表達了,她不可能給任何人答案,因為殘酷的真相是,人生所有的難題最終都要自己去面對和處理,只要你開始面對,就有可能發現新世界。或者,你可以像李一諾一樣,好好問自己為什麼,把自己的內心扒開來看看。

面對自己,才是最困難的事

但說實話,向外求助很簡單,向內找自己才是最難的。我個人對此深有體會。

我們女孩子最喜歡命理了,我也曾研究過一段時間,命理本身並無對錯,但過於沉迷其實會迷失自己,因為很多答案就在我們心裡。

我在大學時是占星塔羅社的一員,為了練習都會幫認識的人算,比如算算考研究所有什麼好建議,牌一出來,我說要多找人討論、好好努力,我同學不滿意了,回我:「這個我不用算牌也知道啊!」

是的,其實很多事情不用算也知道,就比如感情無法挽回或對方根本對你不感興趣,只是我們不敢面對,想要多算幾次,看看能不能有不同結局,但塔羅牌只能根據當下的條件去預測結果,妳沒有做任何努力或考慮其他選擇,結局根本不會有任何變化。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點勇氣面對自己的恐懼,找到恐懼的源頭是什麼。等妳不再緊緊抓著不放,真的會輕鬆很多。

這本書適合誰來讀呢?

  • 彷彿在人生卡關,不曉得該往哪去的妳。
  • 有些社會經驗,想要做更多事的妳。
  • 關心社會,也關心生活的妳。
  • 關心教育,準備生產、剛生了孩子或有孩子的妳。

如果是沒有孩子的人,可以跳過第二部份的5到8章,基本上不影響閱讀,但如果是有孩子的人,我認為這一部分是必讀的。此外,李一諾在書裡提到不少值得一讀的作品,我會在下面羅列出來。

延伸閱讀

以下是本書的延伸閱讀,若有任何遺漏或錯置,歡迎留言指正:

最後,送上作者的一段話:「我們其實都是在別人的故事找尋自己,希望這本書也能帶給你些許勇氣,讓你打開一些縫隙,面對那些曾經和當下的『不敢』,感受在時光的縫隙裡,屬於你自己的生命之光。

我衷心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妳,能夠跨越每一個不敢,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對《跨越每一個不敢》這本書有興趣嗎?選擇自己喜歡的平台購買:

Share this post

始終相信閱讀能夠無比貼近生活,你生活中的疑難都能透過閱讀找到解答。年近40,依舊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很容易就被新的事物、新的知識挑起興趣,是生活懶散但大腦不停運轉的女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