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圖片來源:博客來

拚教養》一書,為台大社會系藍佩嘉教授花費2年時間拜訪近60個家庭、於4個不同地區小學的教學現場實際觀察,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去了解台灣在地的父母如何在全球化的競爭背景及社經地位的影響下,選擇教育與親職策略。

綜觀此書,全球化的競爭與社經地位的不同似乎帶來了許多不平等的現象,但不管是生活優渥的中產階級,還是經濟困頓的勞工階級,對下一代的未來,其實有著同樣的焦慮。

不同的階級,相同的不安

matilda-拚教養1
圖片來源:photo-ac

中產階級的教養模式

本書研究的對象是五年級到六年級上半出生的父母(約45到60歲),其父母多半沒有很好的學歷和經濟背景,歷經了階級流動的他們,由於過去接受到的文化和教育資源相對有限,也曾經歷體罰、聯考等負面經驗,因此,藍佩嘉寫道:「他們有很多對童年、原生家庭或體制教育的反省,這會轉換成對下一代童年的理想投射。」

以書中的觀察,大部分的中產階級在教養孩子時,期望自己可以與父母輩的教養經驗「斷開」,不斷吸收各種教養知識,崇尚西方模式,企圖用較為「開明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

此一階級的父母分為「自然派」、「協作派」和「國際派」。「自然派」大多將孩子送到森林小學,企圖打造與都市區隔的快樂童年;「國際派」則強調要與全球人才競爭,可能會早早送去國外或是台灣的國際學校就讀;「協作派」讓孩子就讀都會區中心的公立國小,並在課後安排英語課或各式才藝課。

勞工階級的教養模式

父母大多是藍領階級,沒有時間聽各種教養講座或是閱讀相關書籍,通常選擇承繼上一代的威權模式,有時會用打罵的方式確認自己有好好管教孩子,也跟中產階級父母積極介入學校管理的情形不同,極少干涉學校和老師的管理方式。

此一階級的父母分為「放任派」和「努力派」。前者因過去不大好的求學記憶,希望小孩有快樂的童年,在讀書考試方面順其自然,採取較為放任的方式;後者則以課輔送安親班的方式,希望小孩能夠力爭上游,避免「階級複製」的情況。

共有的焦慮與不安

藍佩嘉教授發現,雖然中產階級的父母會強調自己的「開明」,但詢問孩子卻大多有打罵的情形,而勞工階級的父母主要是在觀察現場便有打罵的情況,原本覺得尷尬,之後她卻發現其實是要讓他們這些外人看自己確實有在管教孩子。

中產階級的父母雖然有「自然派」強調要給小孩快樂的童年,但也會擔心孩子以後會否無法適應需要以後的社會環境,或者太過寬鬆的智育課程會否讓小孩跟不上國中進度;勞工階級的父母雖然有「放任派」,但一個例子中的母親卻是忍不住要跟其他人比較,怕小孩太晚補英文會跟不上,遇到推銷百科全書的業務也不懂得拒絕。

>>除了台灣不同階級的教養難題,如果想了解歐美之間的教養方式有何差異,可以參考這本書:[閱讀分享]《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4個小學的美麗與哀愁

拚教養2-圖片來源-數位島嶼(https://cyberisland.teldap.tw/P/qzEGzNedtds)
圖為苗栗山腳國小的空教室(圖片來源:數位島嶼)

在田野調查中,藍佩嘉教授親自到四個不同地區的小學實地觀察並拜訪當地家庭,以下皆為化名,非實際名稱:

  • 天龍國小:在台北市中心的學校,家長多為中產階級和少數勞工階級
  • 河岸國小:在都會邊陲地區的學校,家長多為勞工和部分中產階級
  • 田園國小:宜蘭縣某個標榜接觸自然的森林小學,家長多為移居的中產階級和少數勞工階級
  • 海濱國小:因交通不便而青壯外流的海濱地區小學,家長多為勞工階級

天龍國小

雖然是公立國小,但因為位處房價昂貴的市中心,學生幾乎都是家境優渥的中產階級,因家長較會介入管理,校方感受到壓力,不但社團琳瑯滿目,並且在班級管理上盡量開放透明,「班長」等職務不是由選舉產生,而是由孩子志願擔任;老師透過獎勵卡、榮譽獎章換取小禮物和小點心鼓勵孩子表現;處罰較為軟性,大部分是罰抄考卷或是給予任務代償的機會。

這裡的孩子較習慣與成人互動,但課後活動非常緊湊,在觀察現場經常說出「我好忙喔」、「我快累死了」、「趕快,我要來不及上課了」等話,可矛盾的是,如此匆忙的他們也常說「我好無聊」,藍佩嘉教授認為可能是各種遊樂園和各式課外活動的刺激讓「有趣」的門檻變高,而進度超前的校外課輔也讓孩子們在學校上課變得如坐針氈。

河岸國小

學校位於新北市的一個老社區,鄰近菜市場,居住區夾雜著小型代工廠,家長的職業大多是作業員、水電工、水泥工等。這間小學也規畫了很多社團,但多以直笛、田徑、童軍團等實用性為主,不像天龍國小有各式才藝類的社團,課後活動也多與字音字形、作文、朗讀等學業競賽相關。

這裡的家長們大多重視校方的權威性,很少介入管理,通常會將教育「外包」課輔安親班,或者尋求中產階級親戚的協助,也會盡量與老師「打好關係」,確保孩子在學校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或者在孩子有問題時能得到老師的意見與協助。

田園國小

學校位於宜蘭縣,當地人口外流老化,但移居的中產階級讓這裡又熱鬧起來。校方崇尚慢學、全人教育,要父母配合在生活中實踐理念,避免3C產品和塑膠玩具,穿著以棉麻為主的衣料,午餐一律提供有機素食,也會請家長自行用有機食材烹飪三餐,幫小孩縫製室內鞋等。

為了培養創意和想像力,校方提供手工藝、音樂、舞蹈、烘焙、農作等課程,並鼓勵孩子親近大自然和土地,體育課也不以競技類的運動為主,孩子在運動會上按照自己的節奏跑步,不做排名。

家長們送小孩到這裡就讀的原因不一,有的嚮往鄉間生活,有的想彌補失落童年,有的因為孩子診斷出過動等傾向選擇到體制外就讀,還有的是認為學歷與就業不直接相關,只要快樂就好。

海濱國小

學校位於宜蘭縣海岸線,可以近觀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因為不在火車和客運的節點上,這裡青壯外流,人口老化,家長大部分是漁民、臨時工、餐飲服務業,家庭型態多為教育部界定的「高風險家庭」,如跨國婚姻、城鄉分離和離婚單親家庭。

相較中產階級的「自然派」,這裡的家長因工時長、資源不夠,不得不採取自然放養的方式教養孩子,孩子會因為玩具有限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創意玩法,也因為人口結構不複雜,能夠成群結隊地在戶外自由玩耍,對生活常識、大自然也有很深厚的知識。

因離異、新移民母親、父母外出打工或工時長等各種原因,家長想依賴校方協助管理孩子,但教師流動率高,與在地社區缺乏互動或認同,孩子們的家庭無法參與學校活動,導致校方只能採取寬鬆的學習方式和課後活動,課堂講授也多以實用性的知識為主。

教育的不平等

根據本書論述,教育的不平等是連續性的分布,大多數成績落後的學生反倒不在偏鄉或鄉村,城市、鄉鎮、鄉村內部的學習情況差異可能更為顯著,而且,社會學者葉高華指出,高所得地區未必都是高社經地位的家庭,都市裡的弱勢人口其實比鄉下還多。

根據台大、政大、中山等多所大學運用校務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大家想像中最公平的考試分發其實最容易收到高所得地區的學生,繁星推薦會比較容易收到低所得地區的學生,個人申請則介乎兩者之間。社會學者葉高華深入研究中山大學學生的社經資料發現,個人申請和考試分發較容易收到高所得、高學歷者的子女,繁星推薦的學生家長則在教育背景上平均低於前兩者。(《臺灣社會學刊》第 64 期)

因此,藍佩嘉教授認為,教育不平等的再製,遠在大學入學前就已經開始,如果無法破除「會考試」等於「有能力」的觀念,不僅忽略不同資質孩子的發展,也強化對弱勢家庭的漠視與排除,對於不同學習需求與狀況的孩子,學校應該提供分流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包括及早介入的學前教育、補救教學、改革技職教育等多元作法 。

她進一步提出,若只要求弱勢家庭的父母上教養課程,每天念故事書給孩子聽,未必真能幫助弱勢父母提升親職知能,反而會加重父母的日常壓力,應該考慮教養資源與風格的階級落差,透過護理師、社工、諮商師等專業人士與弱勢家庭建立「夥伴關係」,雖然成本不低,難以大規模推動,但國外的不少方案均能見得到具體成效(相關連結)。

教養難題與社會協力

matilda拚教養3-台中市大雅區二和公園採取設計12感官式遊具(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網站)
台中市大雅區二和公園採取設計12感官式遊具(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網站)

同階級的異質性

雖然本書基於研究立場,將研究對象分為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但中產階級未必就是完全的「自然派」、「協作派」和「國際派」,也有「放任派」,而勞工階級可能因為中產階級的親戚協助或家在田園國小的學區,亦有「國際派」、「協作派」和「自然派」的組成。

父親和母親也可能因為原生家庭或性別分工的差異,在教養上有不同的偏好,更可能因為孩子年紀增長或家庭處境變化而改變作法。

密集教養的性別分工

不管是何階級,通常在教養的性別分工上,會高度依賴母親的投入,經濟重擔則是壓在父親的肩上,勞工階級和中產階級皆同:「國際派」可能由母親隻身帶著孩子前往國外就讀,「自然派」通常會是母親獨自與孩子待在學區,而「協作派」則會由母親辭去工作擔任全職主婦,擔起教育的重任。勞工階級則因承繼父輩的習慣,一律採取「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

也因此,相較於過去,雖然社會鼓勵女性追求教育與事業的成就,但在婚姻與家庭中,仍有性別分工僵化的問題,職場與國家也沒有足夠的育兒支持,讓有小孩的職業婦女陷入蠟燭兩頭燒的情況。

協力育兒的你我

最後,藍佩嘉教授期望透過訴說不同階級的故事,讓我們多點同理心來體察不同家長的處境,也提醒自己放下一些「標準童年」、「理想親職」的包袱,或許也能成為怡然自得的父母。最後,她呼籲,社會不平等其實是人人參與打造的關係性構成,也因此,你的育兒難題可能需要每一個人的支持。

近年來,許多家長或團體動了起來,組織親子共學平台揪團上課,或者中產階級的媽媽組成「公園適性發展聯盟」及「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等改善公共遊戲空間。2019年組成的「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則倡議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推動更多元與包容的校園文化。

個人心得

讀過《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後,再讀這本《拚教養》,對全球父母共同的親職焦慮有了更在地化的認識,我們似乎過度推崇國外的教育,將其神聖化、浪漫化,卻忘記原本根植在文化中的習慣需要時間改變,也需要因時因地打造出更適合我們的東西。

我的孩子都還小,最大的也才4歲,但已經感受到台灣孩子在課業上的壓力,會鼓勵背三字經、唐詩、認注音、讀英文字母、學數字等等,當然也有生活教育的課程,只是,有時候也懷疑學齡前的幼兒究竟要學到怎麼樣的程度才夠?

現今的我們有太多的資訊可以參考,之前的我瘋狂上網找資料、看教養書籍,但也因此被過多的資訊淹沒,似乎沒有做到主流的教養腳本就是我這個母親的失職。不過,這幾年,我漸漸感覺到主流的教養腳本有所改變,不再無止盡加強母職的神聖地位,似乎也開始有「母親不必過度犧牲自己」的聲音出現。

書中所述的「親子共學團」也遍地開花,變成很常見的地區媽媽協力社團,上網揪一揪就能一起開課找老師、辦親子活動等,就連如今的公園也跟過去不同,共融多元遊具變得越來越常見,假日都是小孩歡樂玩耍的身影。

我想,這都是我們一起努力的結果,不是嗎?

Share this post

始終相信閱讀能夠無比貼近生活,你生活中的疑難都能透過閱讀找到解答。年近40,依舊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很容易就被新的事物、新的知識挑起興趣,是生活懶散但大腦不停運轉的女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