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身心健康

【讀書筆記】營養師的生活Q&A 破解假新聞《營養關鍵32問》

營養關鍵32問:破解飲食迷思與不實傳言,蔡營養師的健康生活Q&A,教你這樣吃最健康
圖片來源:博客來

營養關鍵32問》是蔡正亮營養師的第二本著作,相較於上一本著作給人高度專業的感覺,這次分別用職業婦女、資深主婦和女大學生等三種角色的疑問,把生活相關的營養迷思與不實傳言分成三個章節,用Q&A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解,讓營養學變得更貼近生活。

以下介紹令我很有共鳴的部分內容:

飲食健康

matilda-營養關鍵32問1

節食容易膽結石?

長期低脂飲食和長時間節食的人要特別注意,膽會定時排放出膽汁,協助消化脂肪,膽一次是儲存約50g-60g左右的膽汁,一天約製造400g-800g。因為膽有90%是水,如果無法「規律排空」膽汁,長時間下來,膽裡面的水分減少,膽汁淤積過久,若造成膽固醇過度飽和,與其他的碳酸鹽或礦物質產生結晶,就可能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其實,會造成膽結石的原因很多,三餐不定時只是其中一個風險,低脂飲食也有類似的問題,如果長期攝取每日總熱量10%以下的脂肪量,除了會造成脂溶性維生素A、D、E、K攝取不足外,膽汁排空頻率下降,一樣有結石的風險。

空腹不能吃水果?

水果沒有不能空腹吃的問題,但高鉀的水果或果汁在空腹時進入胃裡,胃裡沒有其他食物,就會導致「排空」進入腸道的速度變快。

當大量的鉀、鎂離子進入小腸,因兩者是電解質,又與調控細胞內外液的滲透壓有關,可能會引起腸道細胞滲透壓的改變,造成腹絞痛或腸蠕動加快等不適症狀,也因此,如香蕉、奇異果、鳳梨、釋迦等高鉀水果不宜空腹吃太多,最好吃兩份(女性的一個拳頭大小)以下。

另外,若有「胃食道逆流」的話,三餐前後一小時內盡量避免食用檸檬酸較高的柑橘類水果,如柳橙、檸檬、葡萄柚等,因其有可能會加劇「胃液反酸回流」的問題,造成下食道的傷害。至於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也一定要避免空腹吃水果。

深綠蔬菜的鐵質吸收率差?

對純素者來說,很容易有缺鐵的問題,就必須經常攝取菠菜、蘆筍、扁豆、四季豆、腰果、南瓜子、未加工的穀類、海帶等高鐵蔬食,但植物性的鐵吸收率一向比動物性的鐵來得低,平均約6-12%。

如果想增加鐵的吸收率,可以在餐後吃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協助將植物中的「三價鐵」(ferric (Fe3+))轉換成易被人體吸收的「二價鐵」(ferrous (Fe2+)),只要吃40g芭樂或3/2顆奇異果就有效果囉!

不過,要注意植物中的天然草酸、植酸,還有茶葉、巧克力和可可所含的「多酚類物質」,及過多的膳食纖維,都可能會結合鐵離子,阻礙鐵質在腸道的吸收效率。

最後,蔡營養師也提醒,不需要因為缺鐵性貧血就自行買保健品補充,因為人體儲存鐵的量有限,過多的鐵會對體內造成氧化性壓力,容易對肝臟造成傷害。

食物存放

matilda-營養關鍵32問2

鮪魚罐頭可以在室溫下放多久?

生鮮魚類必須儲藏在7度以下的低溫,才不致受腐敗菌影響,產生容易使人體發炎的「組織胺」,而鮪魚、沙丁魚等加工品所含的「組胺酸」特別高,若這類罐頭打開後沒有適當冷藏,容易加快腐敗菌的生長,將「組胺酸」轉變為「組織胺」,如此一來,「組織胺中毒」的機率就會增加。

組織胺中毒」只會發生在特定的魚類,如沙丁魚、鯖魚、鮪魚等,食用汙染後的食物,在數分鐘到幾小時內就會產生症狀,潛伏期短,而中毒的症狀雖類似過敏,但並非過敏,是「食物中毒」,典型症狀如舌頭、喉嚨的搔癢或類似麻麻的灼熱感,臉色漲紅,心跳加快,皮膚搔癢,起疹子等。

因此,蔡營養師建議,鮪魚、沙丁魚、鯖魚等罐頭打開後,不要在室溫下放超過1小時,若是室溫解凍,不要超過兩小時,此外,一般超商的開放式冷藏櫃約18度C,最好在購買品項離開冷藏櫃的1小時內吃完。最後,若早餐店提早做好的鮪魚三明治已放置超過1小時,盡量不要食用。

白飯可以在室溫下放多久?

煮熟或炒熟的澱粉類食物,特別是米飯類,不要在室溫下放超過1小時,若放置過久又沒有用蓋子蓋好,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產生「仙人掌桿菌」,而這類細菌會在產生芽孢後釋放一種「腸毒素」,得在90度C以上至少加熱5分鐘,才能完全消滅。

仙人掌桿菌中毒」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前者在半小時至3小時內就會發作,後者則可能長達1天才會發作。「嘔吐型」最常見是食用沒有保存好的澱粉類食物,而「腹瀉型」是常發生在食用受汙染的肉汁、濃湯、肉製品、奶製品或果醬。

蔡營養師建議,飯菜最好不要在室溫下置放超過1小時,並冷藏在5-7度以下或熱藏65度以上,而隔夜飯最好在90度以上加熱至少5分鐘,若炒飯可能要延長時間以免受熱不均,至於微波加熱最好在中火強度模式加熱1分鐘以上。

食品營養

matilda-營養關鍵32問3

什麼油有反式脂肪?

「部分氫化植物油」因氫化不完全,會產生20-30%的反式脂肪,台灣在2018年已全面禁用,並強制業者標示「反式脂肪」的含量。在台灣只要每100g含量在0.3g以下可以標示為0,而美國則每100g含量在0.5以下就可以標示為0,雖然非常微量,但美國規定每日攝取的反式脂肪要在2g以下(每日總熱量1%),還是要注意相關食品的食用量。

此外,由於乳製品、牛羊肉會有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約在5-7%,所以血脂異常的人每週食用牛或羊的內臟不要超過3~4次,每次也不要超過1/3手掌大的份量。

最後,蔡營養師提醒,即便降低了反式脂肪的攝取量,也要防止攝取過高的飽和脂肪,如畜牧肉類、動物內臟、奶製品、蛋黃、椰子油和棕櫚油等,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18g(每日總熱量8%)。

減鈉鹽比較健康?

減鈉鹽的原理是使用氯化鉀來取代氯化鈉,取代比例約25-48%,提高鉀的攝取有助於排出過多的鈉,降低血壓,但腎功能有問題、心臟衰竭的人卻千萬不能食用,前者是因為腎有問題就無法有效排鉀,有高血鉀症的風險,後者則是因為需要服用利尿劑來「保鉀排鈉」,若食用減鈉鹽,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事實上,即便是減鈉鹽也一樣要適量使用,盡量使用辛香料來加強食物的風味,並減少鹽份的攝取。值得注意的是,L-麩酸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和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都是化學調味劑,通常混合使用,可以提高鮮味,但鈉含量也不少,食用前要注意營養標示。

個人心得

平常也偶爾會看些跟健康有關的新聞或文章,但這本書還是有很多內容破除我既有的觀念,像長時間節食或吃低脂飲食有膽結石風險、喝檸檬水可以改善腎結石、白飯存放不當也會有食物中毒的風險等,其中有兩個部分是最令我意外的,就是「白飯也會食物中毒」跟「不需要用鐵鍋補鐵」。

廠商是真的很愛用「人體需要鐵,所以溶出鐵也不要緊」的文案來吸引主婦們,我也曾經用過一陣子,但真的不太會用而放棄,沒想到這本書提到,因為現代人都不太缺乏營養,身體吸收太多鐵反而會出毛病,沒必要用鐵鍋補鐵,甚至建議1週用5次鐵鍋就好了,這真的是沒想到。

另外,因為個人廚藝普普,家裡老是有剩菜,對於「仙人掌桿菌」頗為在意,剛好查到一篇文章《剩菜要冷藏,小心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提到,「仙人掌桿菌超標的情況難以察覺,因為它大多數不會造成食物有變質、腐敗的現象」,所以,不是聞起來或吃起來沒有變味就沒事的啊!

不過,想想家裡超多剩菜都是我跟隊友兩個人分食,看來我們的胃還挺勇的?!

│免費支持│拍手5下, 支持我跟你分享更多好書

Share this post

始終相信閱讀能夠無比貼近生活,你生活中的疑難都能透過閱讀找到解答。年近40,依舊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很容易就被新的事物、新的知識挑起興趣,是生活懶散但大腦不停運轉的女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