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探索自己#2:人生的意義就是從「我是什麼」變成「我可以成為什麼」

人生的意義
  • 我是誰?
  • 我在哪?
  • 我要做什麼?

人生的意義,通常從這三個問題開始

其實,這些問題並不是網路上常見的哏,而是哲學問題,討論每個人存在這世上的本質。出生後,我們被賦予了一個名字,以及在家庭中的某個位置,接著,漸漸長大,開始在學校裡尋求不同的角色定位,但同時產生了更多的迷茫與焦慮。

  • 我應該是誰?
  • 這是我嗎?

也許我們在學校的團體生活之中社會化了,可或許在社會化的行為之下,真實的我們未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能只是隨波逐流,因為,人類是一個非常重視連結的生物,我們害怕被團體拋棄,所以,配合團體做出行動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

但內在的我們,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覺醒,問自己:「我是誰?我在哪?」或「我在做什麼?」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從「不同時期,對人生意義的自我探索」、「意義療法的人生意義」和「熱情是否就是人生的意義」等三個方面來探討:

  • 人生意義何在?
  • 人生為什麼要有意義?
  • 熱情可能是人生的意義,但也可能不是。

不同時期,對人生意義的自我探索

人生的意義與自我探索
圖片來源:哈佛大學

已持續研究八十多年的「哈佛成人發展研究」第四代主持者Robert Waldinger,在《美好人生》裡提到,綜觀成人發展,大約可以分成青少年、青壯年、中年和老年等四個時期。

  • 青少年(12到19歲):探索「我是誰」。
  • 青壯年(20到40歲):確定「我是誰」及「我要做什麼」。
  • 中年(41到65歲):從「我做什麼」轉變成「我可以為自己以外的世界做什麼」。
  • 老年(66歲以上):學會在覺察死亡和擁抱生活之間,找到平衡。

曾經,科學家都只注意童年的發展,甚至還認為一個人在進入成人期之後,就不太會有變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身體和心智上的衰退。可後來,許多成人發展的研究結果出爐,科學家紛紛改變了想法,認為成年期才是充滿變動與機會的時期

但如果我們沒有在青少年時期完成對自我的探索,這個探索可能就要一直持續到中年時期,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年危機也可能是回歸青少年時期的自我探索,源於真實的自我想掙脫出來。

有的人可能會問,人生的意義是需要我們花一點時間探索,可活著,真的需要知道「我是誰」或「我在做什麼」嗎?

有的,意義療法創始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對我們活著這件事來說,有莫大的意義。

意義療法的人生意義:我們都渴望,活出意義來

人生的意義與意義療法
圖片來源:My Hero

活出意義來》是意義療法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所著,內容分為自傳體的「集中營經驗」、「概述意義治療」的論文和標題為「悲劇性樂觀主義」的文章等三個部分,這本書在全世界大賣,翻譯成24種語言,還影響了寫出《與成功有約》的柯維和其他自我成長的書籍。

即便如此,弗蘭克卻不認為這是什麼偉大的成就,因為,這樣的成績反倒透露出人們確實「極度渴求有意義的存在」。

意義治療的主張是:當我們學會如何拉近「我們是什麼」和「我們可以成為什麼」之間的差距,心理就健康了,可要是我們還無法確認自己可以成為什麼,就會有「存在的空虛」,用金錢、性愛、娛樂,甚至暴力的迫切需求來補償。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要開放自己去接收意義的各種來源,有以下三個方向:

  1. 創造作品,或從事一項行為
  2. 去體驗某件事,或與某人相遇(愛)
  3. 對於無法迴避的苦難,展現出勇於承受的態度

第一項是比較常見的方向,在自我成長的書裡通常被定義成「人生目的」。雖然我們期待這樣的追求可以帶來快樂,可弗蘭克認為,快樂不是我們應該直接追求的事物,而是在發揮所有想像力和才華的工作中渾然忘我的副產品

第二項在這個環繞成就而建立的社會中,經常被忽略,如果我們能夠以體驗當下來替代那些外在的成就,絕對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

第三項則是弗蘭克本人深深在集中營中體驗到的,他在酷刑折磨的日子裡,除了思念妻子,剩下的就是想像自己解放後站在演講廳,向人們訴說著絕對不可以再發生的事,並渴望自己還記得那份被人丟棄的手稿內容。

不過,針對最後一項,弗蘭克承認,未必所有人都會知道苦痛後能夠帶來什麼意義,可即便我們不理解這其中的意義,也不代表這件事就沒有意義。

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評述這本書說,「我們的文化崇拜青春,然而應該仰慕的是年紀,因為年紀大的人愛過、痛過,實現了那麼多。無論我們是多麼卑微,都會在世界上留下永久的印記,而決定留下那個印記的意志,則界定了責任。

除了去愛、去體驗人生,接下來討論第一項的可能性──我們找到自己的天命或熱情,就等於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嗎?

「熱情」=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無數的書籍、創作者、成功人士和商界領袖都會告訴你,想擁有有意義的人生,就要有勇氣去追隨你的熱情,《一人公司》作者Paul Jarvis對此嗤之以鼻,解釋道,他們在說這些話時,沒有提到以下兩點:

  1. 他們在投入熱情之前,就對所做的事情很熟練了,熟練到如果跳進某些不確定的新事情上,也能做得夠好,並順利往前。而且,他們擁有業界炙手可熱的技能。
  2. 大多數演講者忘記提到他們不是突然改變,而是先做一個小改變試水溫,以確保提供的東西有足夠的需求,而非一不小心落水就淹死。

就像他自己,是在一間公司成為搶手的設計師後‧才開始創業做網頁設計。事實上,他並不熱衷於網頁設計,甚至對創業也沒有熱情。

深度工作力》作者Cal Newport則認為,熱情是精通一件事之後意外的連帶結果,所以,把「跟隨你的熱情」當做職業策略,基本上是有瑕疵的,要是現實不能達到你對事業充滿熱情的夢想時,就會導致焦慮和長期換工作的情況。

他表示,我們應該成為工匠,專心思考該如何不斷精進我們對技能的掌握程度,才能為客戶和公司帶來更多價值。工匠的思維可以讓你專注於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而熱情的思維則專注於世界能給你什麼。因此,熱情其實是努力工作之後產生的結果

恆毅力》則引述有關「興趣演變」(the evolution of interests)的科學研究結論: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現,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

換句話說,你不會從一開始就發現自己喜歡什麼。

你嘗試了,開始多嘗試一點,從不斷的嘗試中發現樂趣,然後從不斷的嘗試中獲得更好的結果,更好的結果發生複利效應,帶來精進的技能與經驗,最後,你發現自己在這其中產生心流的經驗,變得對這件事更有熱情。

我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人生的意義也大不相同,或許不是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在於執行「天命」,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很有意義,尤其當所有人都在一窩蜂追尋什麼的時候,你需要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結語:想找到人生的意義,先好好生活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任何想要解決的問題或召喚你的天命,那麼,請先好好生活,《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作者布朗妮‧維爾曾擔任過8年的安寧照護,聽了許多臨終者的故事,她發現最主要的遺憾有5個:

  • 我希望我曾經有勇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非其他人期望我有的人生。
  • 我希望我並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 我希望我曾經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 我希望我跟我的朋友一直保持聯絡。
  • 我希望我可以讓自己更快樂。

這5點若反過來想,那就是:

  • 我過著和社會期望一樣的人生,最終還是沒有勇氣踏出舒適圈。
  • 我很努力工作,但犧牲了生活、娛樂和人際關係。
  • 我沒有勇氣表達出真正的感受,怕被別人排斥。
  • 我沒有和朋友保持聯絡。
  • 我沒有讓自己快樂。

如果你惆悵於自己的人生似乎沒有找到任何意義,也許是因為,你真正想要的,可能跟一般的社會期望不同。

我在這個系列的上一篇開頭曾提到「避免把別人的目標複製貼上」就是這個意思,試想一下,要是你努力了一輩子,最終才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在過程中也沒有獲得任何喜悅或滿足的感受,那這趟不是白來了嗎?

「許多人說我們追求的是人生的意義。我不認為那是我們真的要找的,我認為我們要找的是,感到自己活著的體驗。」──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

更多關於「探索自己」的文章:
探索自己#1 釐清目標和動機的關係,更了解自己
探索自己#3 興趣有哪些?用 270 個項目幫你找興趣
探索自己#4 沒有動力?半途而廢?從 4 種半途而廢的情況找到完成目標的方法

Share this post

始終相信閱讀能夠無比貼近生活,你生活中的疑難都能透過閱讀找到解答。年近40,依舊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很容易就被新的事物、新的知識挑起興趣,是生活懶散但大腦不停運轉的女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